小檗的拼音,小檗柴读音
小檗 拼音Xiǎo Bò 别名子檗(陶弘景),山石榴(《唐本草》),刺黄柏,三颗针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 出处《唐本草》 原形态①大叶小檗,又名:黄芦木,东北小檗、狗奶子、刀口药。 落叶灌木,高2~3.5米。幼枝灰黄色,具浅棱槽,老枝灰色,刺3分叉,紫红色,长1~2.5厘米。叶丛生,小檗柴读音,纸质,矩圆形、卵形残椭圆形,长5~10厘米,宽2.5~5厘米,先端急尖或钝圆,基部渐狭,下延成柄,边缘密生不规则的刺状细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有时被白粉。总状花序下垂,长4~10匣米,有花10~25朵;花淡黄色;苞片披针形;小苞片2,三角形;花萼6,2轮,花瓣状;花瓣6,长卵形,长4.5~5毫米,先端微凹;基部有1对长圆形腺体;雄蕊6,花药瓣裂;子房上位,卵圆形,柱头头状扁平。浆果椭圆形,长约10毫米,红色,先端无宿存花柱。 生山地林缘、溪边威灌丛中。分布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福建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讧等地。 ②细叶小檗,又名:针雀、酸狗奶子。 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 ③日本小檗 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河北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 同属植物金花小檗(参见"小三颗针"条)、刺叶小檗(分布东北)、刺黄柏(参见"刺黄柏’条)、尖叶小檗(分布四川),欧小檗(分布西藏、四川、甘肃)等功效相似,亦作小檗使用。 红叶小檗汉语拼音:[hóng yè xiǎo bò ]1、红叶小檗的特征特点 红叶小檗属于落叶灌木,枝干为红色,幼枝与老枝的红色系有微妙差异,小巧的叶子呈菱形,颜色从紫红到鲜红不等,表面色重而背面稍浅,4月花期,花开黄色,。 性味《唐本草》:"味苦,大寒,无毒。"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治急性肠炎,痢疾,黄疸,热痹,瘰疬,肺炎,结膜炎,痈肿疮疖,血崩。 1、紫叶小檗拼音:zǐyèxiǎobò。2、紫叶小檗是一种路边常见丛植紫叶绿化植物,它春开黄花,秋缀红果,是叶、花、果俱美的观赏花木。3、紫叶小檗又称红叶小檗,原产于中国东北南部、华北及秦岭。大多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。 ①陶弘景:"主口疮。" ②《唐本草》:"主口疮疳蠚,杀诸虫,去心腹中热气。" ③《纲目》:"治血崩。" 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炖肉服。外用:煎水滴眼;或研末撒;亦可煎水热敷。 复方①治湿热痹痛: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,猪皮肉适量,水炖服。 ②治瘰疬: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,水煎或调酒服。 ⑧治燥热唇舌破烂:小檗干树皮切薄片,浸清水中,每取一片含口中。(①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④治疮疖肿痛:三颗针,水煎服,并作局部湿敷。(《常用中草药图谱》) ⑤治乳痈: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,猪瘦肉适量,水酒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红叶小檗汉语拼音:[hóng yè xiǎo bò ]一、红叶小檗的特征特点 红叶小檗属于落叶灌木,枝干为红色,幼枝与老枝的红色系有微妙差异,小巧的叶子呈菱形,颜色从紫红到鲜红不等,表面色重而背面稍浅,4月花期,花开黄色,。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细叶小檗全草煎制成膏后压片,每片重0.23克,相当于生药10克。每次5片,日服2次,10天为一疗程,连续三疗程。每疗程间隔5~7天。共治288例,近期控制28例(12.3%),显效89例(39.03%)。实践证明,对镇咳、止喘、祛痰、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,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较好。服药后80%病人反映食量增加,精神及睡眠好,无副作用。 ②治疗小儿肺炎 小檗碱的正确拼音[xiǎo][bò][jiǎn]檗[bò]是形声字,木为形,辟(bì)为声,檗指黄檗,是一种落叶乔木。性状:本品为黄色结晶性粉末;无臭,味极苦。本品在热水中溶解,在水或乙醇中微溶,在三氯甲烷中极。 从细叶小檗提取黄连素制成注射液,供静脉 |